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教书育人是他的使命,潜心科研是他的追求,悬壶济世更是他的初心。守正创新,传承精华,他立足新安医学,以“大先生”为追求,书写着传统中医药教育者的责任担当。
—— 题记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生和学生们都对杨文明的医术医德赞不绝口。
杨文明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三十九载。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是他的梦想与理念,三尺讲台有他熟悉的身影,他倾尽所学推动建设一流医学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杏林学子;
作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是他毕生的追求,临床与科研创新是他不竭的动力,他用坚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带去“第二次生命”,指导学生、带领团队在众多疾病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更是一名老党员,他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南新安、北华佗”特色优势,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教师,总与三尺讲台相生相伴。从教39年来,杨文明以“大先生”为追求,坚持躬耕在教学一线。
他是多个国家级学专科和平台的负责人,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从未间断亲自带教授课。
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新安医学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重要探索,创新了4种教学方案和模式,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在行业内推广——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他采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教学方式,突出客观合理、贴近临床、操作性强等特点,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诊疗水平,该方案在其他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他采用PBL联合“典型病案导入式”教学,既形象生动,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提高了临床带教水平和学生掌握能力。他创新性打造了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阵地和品牌——皖江脑病论坛暨出神入化学术季,成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绝佳舞台。在他的带领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教学团队成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徽省级教学团队。他开展的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9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坚持言传身教,注重育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像慈父一样的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已培养博士、研究生及学术传承和继承人118名。
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力量:有中央组织部第16批博士服务团扶贫骨干成员,有支援新疆卫生事业建设的专家、有任劳任怨的人民教师,有为祖国科研事业夜以继日的研究员,以及一线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些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学生们像他们的老师杨文明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抒写着不一样的精彩的人生。
而杨文明也把自己的青春书写在中医传承的事业上——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规划教材6部,其中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是全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生规划教材,深受欢迎,已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销量第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类研究生教材;此外,还副主编规划教材3部,主编学术专著2部,副主编学术专著9部。
悬壶济世,志为良医
从初出茅庐的杏林学子到首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岐黄学者获得者;从实习医生到资深的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省级专家到国家级中医药领军人才,并先后获得可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淮名医、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安徽省名中医等荣誉称号……光环下的他,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学生,总是那么的亲切。
杨文明时常和学生说: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把医德放在首位,以德为先,不忘献身医学的初心,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无论平时多忙,他总会挤出时间坚持工作在临床工作一线。“我们要感谢病人,是他们给我们呈现疾病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临床世界,病人是我们医生最好的老师。”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常年坚持门诊是他的必修课。他门诊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慕名而来,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他的年门诊量高达11000人次,每次上午半天的门诊,都要从7点半看到下午2点左右。为了保证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能得到有效诊疗,他只给自己留十几分钟的盒饭时间。
他用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给了许多人第二次生命。
在杨文明治愈的众多病例中,既有危急重症,也有各种疑难杂症。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有位日本专家,因患重病昏迷不醒。接到院外会诊的请求后,杨文明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膜炎当即决定将病人转过来亲自抢救治疗。经过整整一夜和一上午的抢救,午病人终于神志转清。此后,经过近两周的治疗,病人完全恢复正常。患者和他从日本赶来的妻子,对杨文明专家及其团队的医疗水平表示由衷的赞叹,并表达了深深感激之情,他们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连声说道:“谢谢,谢谢。”
合肥郊区一名韦姓8岁小男孩,两手无力,肌肉萎缩,不能拿笔写字,经多家医院诊断考虑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这两种疾病目前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平均生存期只有几年时间,其它医院都建议家属带孩子去北京的大医院看看。杨文明检查后,推翻了以前的诊断,认为男孩患的是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肌无力、肌萎缩。在杨文明和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男孩的病逐渐好转并恢复正常。男孩爷爷、奶奶逢人就说:杨医生是他们一家人的大恩人。
在危急之时,挺身而出的他,也在时刻履行一名医者的天职。2019年8月27日,他乘坐高铁到上海的出差途中,听到高铁乘务组紧急呼叫医生救治急诊病人,便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车厢,诊治患者。患者表现为头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慌,精神高度紧张。杨文明立即对患者进行了专业规范的病情排查,初步判断病因及诊断后,给患者做了中医治疗,患病乘务员症状明显缓解。列车上,杨文明的救人义举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与礼赞。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对他进行通报表扬,号召全省医务人员向他学习。

2003年,SARS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北京处于疫区的中心,当时他正在北京宣武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身居一线,北京宣武医院被政府征为“非典”医院,他积极请战,主动要求到一线病房工作,与宣武医院的同事们共同抗击非典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他也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授予“抗击SARS战士”称号。
4年前,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际,作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的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动员令,始终战斗在防控一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药西药并用理念,实践并总结了安徽中医药人“五大”抗疫经验,率先证实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周围神经损害,在国际上发表首篇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感染患者的SCI论文(影响因子9.083),该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全国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在防疫期间,他又担任安徽省新冠肺炎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全省新冠肺炎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救治工作。他起早贪黑,和专家们一道,制定了安徽省中医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冠肺炎预防处方,并被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对社会公布推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他还承担了对全省28家定点医院派出60多位专家进行驻点查房及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优势,对安徽省疫情控制,特别是治愈率的提升和死亡率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着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杨文明,在自己的岗位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带去“生命之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也诠释了一名好医生对病人无私的大爱。
攻坚克难,醉心科研
杨文明在重视临床诊疗能力强化的同时,更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他带领团队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肝豆状核变性、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方面,他在学科前辈指导下,薪火相传,不懈探究,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一举有效地攻克了此病,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小病”做出了大文章。
肝豆状核变性主要是人体内的铜不能正常排出体外,造成机体急慢性铜中毒,该病在我国发病率高,危害大,患者多在发病后2—6年内死亡,严重者仅能存活数周。该病在国际上一直是神经系统难治疾病,西医对该病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杨文明和他的团队创新构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理论和诊治规范。开创了肝豆状核变性分型论治的先河,打破了肝豆状核变性脾动脉栓塞治疗的国际禁区,构建了与国际共享全球最大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数据库。首次建立铜蓝蛋白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国标准,推出国际首部《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国际新标准,规范肝豆状核变性诊治。

目前,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病人来安徽就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外最权威的肝豆状核变性诊疗基地,并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的全国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牵头单位(这是全国唯一的由中医医院牵头的罕见病),也是国际肝豆状核变性协会确定的亚洲唯一的诊疗中心。
安妮是美国费城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上班时手抖动厉害,被确诊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安妮在美国治疗一年后病情不见好转,症状反而加重。后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杨文明所在团队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她来到了合肥。经过杨文明团队中西医结合方法的治疗,住院一个月后她的病情便得以控制。如今,安妮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能够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更让杨文明意想不到的是,安妮还多次返回安徽,目的是来中国学习中医。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华社曾专题报道了杨文明团队的研究成果,杨文明和他的团队,在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面,已走在世界前沿,为安徽争了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此外,杨文明和他带领的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他牵头制定并发布了痴呆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标准及标准化中医临床路径。在帕金森病研究方面,创立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复方“帕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牵头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牵头制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率先提出早期康复治疗,强调中医药早期干预,提倡虫类药物治疗,确立益气活血法,创制“脑络通”复方,提出辨证应用中药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理念。
他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40篇,其中SCI收录60篇。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等32项。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5项。
他本人也成为了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脑病协作组组长等,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所带领的团队成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仁心仁术、博学博爱” 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训,也完美折射出杨文明教授的医者仁心和对中医药事业知行致远的深厚情怀。三十九载时光,将身心献予学子与病患,将热爱融于人民和家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先生”的使命与担当,用心血渲染了人民教师的光辉与崇高。岁月峥嵘,初心不改,他也将继续奋进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漫漫征途上。(宣传部/文图 叶兰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