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历
汪美霞,主任中医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三科主任,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16年曾赴德国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2017年东部战区总医院进修学习。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秘书,安徽省脑病专科联盟管委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委员,安徽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教学科研情况(包括主要在研课题、获奖成果等)
(1)入选人才项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
2.安徽省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支持项目,安徽省健康卫生委员会,2022年
3.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
4.安徽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
(2)获得科技奖励情况:
1.《帕金森病中医病机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2023年
2.《帕金森病中医治疗策略创新及应用》,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2022年
3.《韩明向杏林耕耘60年》,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
4.《智脑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
5.《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创新与基础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
6.《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策略及临床应用》,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
7.《基于虚-痰瘀病机理论的智脑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
8.《基于帕金森病血脉瘀滞,筋急风动病机的抗震止痉胶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
9.《抗震止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
10.《基于临床辨证的扶正祛瘀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及相关机制研究》,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
11.《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痰瘀病机的肝豆灵片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2014年
(3)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
1.项目编号:202204295107020001,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2023.01-2024.12,50万,主持;
2.项目编号:81373599,肝豆扶木汤对肝豆状核变性TX小鼠肝纤维化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01-2017.12,75万,参与;
3.项目编号:81973825,miRNA-29调控细胞自噬降低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WD肝纤维化的机制及肝豆扶木汤干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01-2023.12,56万,排名第三;
4.项目编号:2021XS-001-03,廖氏化风丹治疗中风病的注册登记临床研究(分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2023.1-2024.12,10万,主持;
5.项目编号:2018L02587,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剂量探索、安慰剂和阳性约平行对照评价颐脑解郁果颗粒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有交效性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试验项目(分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督管理局,2021.9-2023.9,23.32万,主持;
6. 教学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质量工程(2021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HIS-PACS系统教学资源在中医类学生培训中的应用研究,0.8万,主持。
(4) 科技成果及专利:
1.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3项 :《肝豆扶木汤对肝豆状核变性TX小鼠肝纤维化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中国人Wilson病基因诊断技术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神经遗传疾病中的应用》;《益气活血法对全脑缺血气虚血瘀大鼠神经再生的作用及ERK信号通路研究》。
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治疗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3.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登记3项。
(5)获取荣誉称号情况: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管理先进个人,2021年度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好医生”,2020年
安徽中医学院,优秀教师,2012年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职工,2010年
三、论著情况(近三年)
[1]张宇,汪美霞*,张静,等.基于RT-3DE技术评估Wilson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临床研究[J/OL].中国全科医学:1-8[2023-06-19].
[2]王飞,汪美霞*,陶庄,等.加味肝豆汤联合二巯丙磺钠驱铜治疗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脂质代谢和胆汁酸的影响[J/OL].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1-11[2023-06-15]
[3]张艳云,汪美霞*,杨文明,等.肝脏FibroTouch技术联合血清无创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肝豆扶木汤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04):1868- 1873.
[4]张梦,汪美霞*,张宇,等.基于 TCD 探讨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肝郁血虚型偏头痛与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2):113-118.
[5]韩卉,汪美霞*,陶庄,等.应用ARFI技术探讨肝豆汤治疗湿热内蕴型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1-13[2023-05-09].
[6]张宇,汪美霞*,张静,等.基于TE技术探讨肝豆灵联合短期驱铜治疗对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3):123-129.
[7]陈一民,汪美霞*,陶庄,等.肝豆汤加减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39(01):12-19.
[8]张艳云,汪美霞*,李祥.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 2022,14(07)
[9]陶庄,汪美霞*,孙林娟.肝豆汤治疗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01):32-34.
[10]汪美霞,詹宇婷,董婷,等.肝豆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8):3573-3578.
参编论著:
1.韩明向.韩明向杏林耕耘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鲍远程,鲍远程中医脑病临证与研究,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四、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带教情况:
以疑难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肝风)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重大疾病帕金森病(颤病)、老年性痴呆(呆病)为重点研究方向,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以及头痛、眩晕、睡眠障碍、癫痫等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等。
教学作为硕士生导师承担临床带教任务,指导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人,指导中医师承学员5人,同时承担大学本科教学任务。
五、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551-62838522
电子邮箱:meixiawang9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