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站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19年,隶属于中医学科,依托单位为中医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医学科2008年成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2013年成为安徽省“振兴计划”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019 年获批为安徽省高峰学科。学科内涵建设具有鲜明的新安医学特色,凝炼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新安医学流派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经典理论阐释与现代研究、针灸经络腧穴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与康复研究。
本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主任医师3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6名。流动站拥有国家与省部级研究平台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合作基地,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合肥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徽学研究中心-新安医学文化研究分中心、 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免疫实验室)和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肺系重大疾病应用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经脉脏腑相关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4 个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分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分中心、安徽省中医肺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本站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跃,与国内外多个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举办多次有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学议,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应邀前来讲学访问。
二、研究方向
(一)新安医学流派传承与发展研究
1.研究内容:以有价值的新安医学文献为支撑、有特色的新安医学理论为核心,开展具有地方特色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系统研究。
2.研究特色:依据有价值的文献,运用传统与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对新安医学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建立文献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总结分析新安医学学术特色、学术成就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总结新安名家名著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依据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理论观点,并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依据特色理论研究成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揭示特色理论及其治法科学内涵。
(二)中医经典理论阐释与现代研究
1.研究内容: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对象,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经典理论内涵和实质开展系统研究。
2.研究特色:在中医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围绕脾胃、命门、三焦、相火等藏象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挖掘整理与实验研究;在中医脏腑病机及证候基础研究方面以脏腑病证为研究重点,应用现代临床检测及实验分析技术,深层次、多指标地研究脏腑疾病辨证规律,以阐明中医证候本质;在方(药)证效应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方面以中药药性理论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为基础,运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在脑病、肺系疾病方面、心系疾病、风湿疾病的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三)针灸经络腧穴基础与应用研究
1.研究内容:围绕经脉脏腑相关、腧穴主治规律及作用机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等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2.研究特色:开展循经感传探究,全面总结循经感传现象,绘制新经络图谱,提出第三平衡理论;运用解剖学、电生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验证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揭示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系统开展中风、血管性痴呆、围绝经期综合症、流行性出血热等针灸临床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实践指南等规范化研究,揭示针灸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的作用机制。
(四)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与康复研究
1.研究内容:开展消渴病、痹病、肺病等优势病种基于“疗效-证候学-生活质量”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和诊疗方案研究。
2.研究特色:以消渴病、痹病、肺病等为代表,开展中医临床治疗有特色、有优势的病种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建立既符合循证医学,又能体现中医的整体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疗效评价方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开展系统的临床能力建设和创造性的临床应用性研究。
三、联系方式
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方向明
联系电话:0551-68129425 Email:fxm.bsh@163.com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联系人:叶卫东
联系电话:0551-68129430 Email:1402168490@qq.com
通讯地址: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邮编:230012